top of page

性議題

問題解析

daniel-james-Dhw68hz9KbA-unsplash.jpg

性騷擾

l   何謂性騷擾:

性騷擾的界定主要是被害人的意見與感覺。廣義上是指足以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性或性別聯想的言行舉止,且是違背個人意願的,可能透過強迫、威脅或不預期等言詞或非言詞和身體接觸的方式發生在任何人身上,讓人覺得被冒犯、被侮辱,甚至會不當影響被行為者正常生活之進行,或人格尊嚴損害。

l   遇到性騷擾該怎麼辦:

向相關單位求助

  1. 撥打全國保護專線113或警察報案專線110

  2. 地方主管機關:社會局(性騷擾防治法)

  3. 教育局(性別平等教育法)-校園性騷擾

  4. 勞工局(性別工作平等法)-職場性騷擾 *中央主管機關:內政部(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)

l   受害者要知道的事:

有些受害者會自責,以為是自己的穿著或外貌才招致它人性騷擾,若是這種自責蔓延下去,就有可能會造成否定自我的價值。身邊的親人或是朋友如果也對受害者說出類似的指責話語,更會對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。受害者必須要知道,事情的發生並不是自己願意也不是自己造成的,不需要責怪自己。這通常是需要靠其他人的陪伴才會逐漸好轉,被害者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人,嘗試說出自己的感受、想法,適時的尋求專業人員協助,可以引導自己探索自我價值,逐漸找回自信,對於創傷復原過程產生的種種反應、負面情緒,專業人員也能提供專業建議。

l   給陪伴後害者的人建議:

1.傾聽、同理是非常重要的,陪伴者必須要允許受害者能說出任何的感受以及想法,而這時也最忌諱否定受害者的感受,若被害者感受到否定,會更難以面對創傷經驗。

2.不要隨意批評被害者,像是說出:「你、妳怎麼可以這樣」之類的話語

3.要尊重被害人的自主性,盡量不要對復原過程、時程有預設立場

同志議題

同志究竟包含了哪些人:

同志是一個集合名詞,其中,常聽見的 LGBT 族群包含了:lesbian女同性戀、gay男同性戀、bisexual雙性戀、transgender跨性別,而事實上同志其實不只於此,intersex陰陽人(或稱中性人)、asexual無性戀、pansexual泛性戀、questioned性別認同 / 性傾向疑問者,都屬於同志的一部份。

 

在什麼時間&如何發現自己是同性戀 ?

其實大部分的同志,並不一定會也一個明確發現自己是同志的時間。就好像是異性戀的世界哩,如果有人特別問自己是何時發現自己是異性戀,聽起來是不是很奇怪?而這個問題隱含著「視同性戀為不正常」的態度,預設了「人人都應該是異性戀」的立場。

 

很多同志在面對自己的性傾向時,都要經過很長一段的矛盾狀態,在這個過程中,該如何坦然面對 ?

許多同志在面對自我的身分認同時,常會感到迷惘。而性別認同這件事情,很難用一個標準化的形式去界定所有人,還是要透過自己的經歷和對自己的認識,去確認自己的性別取向。在摸索的階段,也可以聽看看其他同志的經驗分享,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,並不能表示所有人的情況都相同。

參考資料

http://www.counsel-s.nptu.edu.tw/m/412-1077-139.php?Lang=zh-tw

https://aa39998.wixsite.com/letsnewsmedia/0311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44967

如果有對自己的性向完全不了解的,我們也提供了一份性別取向的測驗,可以給大家做為參考

https://www.arealme.com/gay-test/zh/

l  同志出櫃時遭遇的困難

在逆思新聞的一篇採訪兩位正在就讀大學的男同志,分享到自己出櫃的困難,而其中小剛(化名)表示,「我敢向全世界出櫃,除了我爸媽之外。」 確實,這社會對男生的有較高的社會期待,包含了傳宗接代這部分,這讓男性同性戀出櫃又比女性同性戀來的更困難。其次還有另一個原因,曾經有一名男同志的母親表示,聽到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時,當下感到很恐慌,不知道該怎麼回應,但在確認自己的兒子扮演的是「攻」的一方,心理居然沒有那麼驚恐了。由這個例子可知,社會普遍對男性的要求還是以男人要展現剛強的一面,因此在男同志和女同志相比之下,男同志又更不被社會接受。

 

l  所有的偏見,都來自於不夠認識

即便台灣已經在2019年通過了同婚法,這個社會上還是有許多人對同志抱有錯誤的迷思,例如認為同性戀是精神病,或是談到同性戀就想到愛滋病等負面想像。

然而,在1974年時,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就將同性戀從心理疾病診斷分類中剔除,也就是說同性戀是自然而然的,跟心理疾病並無太大關連。其次愛滋病的發生,是因為不衛生的性愛,跟同性或異性戀其實並沒有直接的關聯。另外在 2010 年發表在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的一篇研究 Tolerance and HIV,也指出當大家對同性戀的議題越持包容的態度,愛滋病就比較不容易傳播。可能的原因是,這樣的包容能夠避免同志被社會的壓迫,導致被逼到匿名、危險、地下化的環境,也降低了染病機率。因此我們應該更重視的是,愛滋病的健康教育,才能從源頭解決問題。

 

l  同志個案的分享 

恩恩(化名)在新聞報導到美國50州同志婚姻合法時,不經意地透露了自己同志的身分,媽媽雖然錯愕,但還是忍著心中的震驚,用輕鬆自在的口吻回答: 「喔喔喔」。

3天後,恩恩媽振作起來,她決定對外尋求協助。恩恩媽第一個想到的諮詢的對象,是自己的女同志表妹。恩恩媽的表妹開口問:「姊,(恩恩是男同志)這對妳會有影響嗎?「對我沒影響,但我擔心對恩恩的未來會有影響。」恩恩媽的表妹是過來人:「路沒有那麼難走,雖然很多事情不能公開,但家人支持是最重要的。」

儘管與表妹聊過,但只要兒子不在家,恩恩媽就會瘋狂搜尋有關同志的資訊,想瞭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她問自己一堆問題:同志是遺傳嗎?是後天環境影響嗎?是可逆轉的嗎?恩恩媽雖然不反對同志,但總是希望為孩子找一條easy way,甚至在想,歐洲、加拿大都對同志比較友善,是不是索性送他去國外留學好了。心裏不踏實的恩恩媽,一來是無法跳脫自責心理的作祟;二來是擔心萬一將來哪一天自己不在時,沒人支持恩恩怎麼辦?帶着這樣的心情——「我要幫恩恩找到一個支持的團體,就算我不在時,都能支持我的孩子」,恩恩媽拿起電話打到「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」(簡稱「熱線」),把自己的擔憂、恐懼、焦慮、困惑……一股腦向對方傾訴,等不及「櫃父母」活動舉辦,恩恩媽幾天後第一次參加了青少年同志的聚會。

起初恩恩並不知道媽媽去參加了同志父母成長團體。就算後來知道了,個性慢熱的他也不熱衷,只有拗不過媽媽的拜託,才會陪母親一起參加活動,但恩恩總是告訴母親:「妳低調一點啦!」

「我從可以接受同志到接受我兒子是同志,到未來要接受他去牽另一個男生的手在我面前晃來晃去,那程度都是不同的,我都還需要調適。」

恩恩和媽媽也開始了「感性分享」:「為什麼你這麼輕易就跟我出櫃?」媽媽問。「我覺得妳會接受同志。這實在沒有什麼大不了的。」但這其實不容易。當恩恩知道媽媽曾經為自己的同志身份哭泣時,他很驚訝:「為什麼妳要這麼難過?這沒有什麼啊。」

這波爭取婚姻平權運動中,南部幾所高中,包括台南女中、彰化女中都有聲音出來支持修法,恩恩媽曾問兒子:「你是學校班聯會幹部,不需要出來做點什麼嗎?」耿直的恩恩卻認為:「我自己是幹部,這樣有種公器私用的味道。」對於這樣的態度,恩恩媽一度懷疑,是不是自己的兒子不願意出櫃,但恩恩自信又篤定的告訴母親:「我從來就沒有在櫃子裏。」外型略帶陽剛且功課好的恩恩,在學校一向人緣不錯,儘管周圍一些朋友知道他的同志身份,但大家都不以為意,讓恩恩從未因為性別認同問題遭到霸凌。恩恩媽則自剖,自己能接受同志的原因來自高中經驗。

在一連串「自責」後,恩恩媽相信同志們都是天生如此,而非受後天環境影響,「我們對孩子的付出沒有比其他父母少、甚至更多,如果社會覺得是我們沒把孩子帶好,這對我們並不公平。」

參加熱線櫃父母活動至今,團體中仍有爸媽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志,一直想要把他們「扳」回來。但在一連串「自責」後,恩恩媽相信同志們都是天生如此,而非受後天環境影響,「我們對孩子的付出沒有比其他父母少、甚至更多,如果社會覺得是我們沒把孩子帶好,這對我們並不公平。」與其想自己做錯什麼,不如問:「我願意挺孩子嗎?」恩恩媽曾經問兒子:「我支持你這件事情,是不是真的很重要?」恩恩用一種「妳在傻什麼」的語氣回覆母親:「妳在廢話什麼,當然很重要阿。」那一刻,恩恩媽放心了,覺得自己至少是個及格的母親。

雖然恩恩媽不是基督徒,但她很喜歡跟上帝說話。「為什麼我的孩子是男同志?」她不斷提問。「如果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一個孩子是同志,那我一定是這個小孩的母親。為什麼?因為我超愛我的孩子,上帝知道我會愛他。」恩恩媽覺得這是神給她的答案。

本文章出自 :https://theinitium.com/article/20170111-taiwan-same-sex-marriage/

​相關資料

yoav-hornung-_FlNNNDezuw-unsplash.jpg
截圖 2021-04-03 下午3.17.00.png
書名:讓傷痕說話

本書作者徐志雲是精神科醫師,同時也是「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」的現任理事長。他在台大醫院兼任開設「同志諮詢門診」。

在本書中你可以看到這些不太「主流」的人們,是如何受到來自社會的歧視與汙名的傷害,以及他們和父母之間由於不瞭解而產生的衝突與誤解。本書在每篇故事結尾,都附上一些關於這些少數族群的小知識;在最後一篇故事結束後,還有一篇名為「那些同志親友的考古題」的附錄,集合了許多對性少數族群不瞭解的人常會有的疑惑與解答。這些小知識與 QA,很適合拿來做為溝通時的參考資料,所以本書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實用的工具書。

截圖 2021-04-03 下午3.17.17.png
截圖 2021-04-03 下午3.17.24.png
電影名稱:刻在你心底的名字

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》故事聚焦在80年代剛解嚴的台灣,當時承認同性戀傾向會被排擠甚至慘遭霸凌,儘管「張家漢」差點在父母面前承認自己愛得是「Birdy王柏德」,卻還是被對方一句怒吼堵住了口,兩人在青春的騷動和愛情的助長之下愛上彼此,卻無奈迫於時代的眼光,終究別據一方,直到多年後的重逢才將當年那句告白說出口,讓身處於開放時空的我們,更珍惜自由,在灑脫的社會風氣之下,勇敢亟於拉住另一半的手。

電影名稱:求婚好意外

《求婚好意外》故事一開始,哈珀(麥坎西黛維斯飾演)看似很大膽也很外向,相較雙親早逝的艾比(克莉絲汀史都華飾演),她有了不少自信,但是當艾比打算在哈珀邀請參與家庭聚會的聖誕佳節裡,向她求婚,哈珀突然畏縮了,因為她還沒準備好跟父母及家庭坦誠自己出櫃。
《求婚好意外》電影在哈珀的家庭、親友上做了不少鋪陳安排,甚至高中女同事件的同學登場,也等於暗示哈珀一直不敢面對家人親友,坦白自己的性向,有其難度,她內心掙扎,害怕失去父母對她的愛。
哈珀一直想做父母心中的乖乖牌女兒,因為擔心如果自己坦誠自己的性向,將會失去父母的信任,還有父母的疼愛,也因此她一直再找理由、找藉口搪塞艾比要在聖誕佳節裡,在其家庭聚會求婚的舉動。「孤兒室友」是從艾比進哈珀家門後,一直被包裝的可憐形象,受到哈珀家人奇怪的同情。
只是哈珀父母一直要塑造的完美家庭,在聖誕假期裡,一次次的聚餐互動,因為艾比參與其中,而開始與其家人有誤解與磨擦,而哈珀並未體會艾比的心境,等於艾比在自我情感的表白,是被犧牲的。《求婚好意外》結局在熱鬧的家庭聚會上,演變成家人互相攻訐的災難。起因就在哈珀與姊姊兩人從小就視彼此為競爭對手,並沒有太好的姊妹情誼,結果兩人互揭對方的瘡疤,一個是丈夫外遇,準備離婚,另個則是女同志。嚴格來說,這也不是什麼丟人的大事,可是在這個政治家庭裡,包裝成完美、人人羡慕的和樂家庭,卻是很大的謊言和破口。
《求婚好意外》給這個保守的家庭一個好局,但關鍵就是守舊的父母,必須開放自己的態度,接納出櫃的孩子,否則雙方永遠陷人僵持,甚至做不成家人。哈珀的父母最後在拍全家福時,迎接了艾比入鏡,等於接受了艾比是家庭的一員,認同了女兒哈珀的婚姻選擇。至於小女兒,她從小古怪奇想,善於說故事的能力,終於有了成就,成了暢銷的奇幻小說作家,這也是給重視菁英教育的教育方式,重新思考孩子教育的潛能。

截圖 2021-03-30 上午9.12.03.png

推薦一部同志自我認同的分享影片!!!
https://youtu.be/qFAID9GFGpM

bottom of page